微美學內文

1
08.Aug
微美學 × 宅日子發現藏在平凡生活的美好,感受宅在家的好日子 2019-08-12
大圖1 大圖2 大圖3
研探 眷村的生命文化
那年,還在對於小說文學偏執的時候,對於侯孝賢導演於1983年拍下的《風櫃來的人》,描述3個來自澎湖風櫃漁村的血氣少年,無所事事下來到高雄討生活,卻仍茫然不知所措的故事,有著深刻的印象…彷彿周圍的人物,平凡的生活,卻有著不平凡的青春年少…
 
《風櫃來的人》描述的是一個關於個人經歷和生活環境如何影響成長歷程的故事,輕鬆勾勒顯現出當時的年代、描寫眷村小孩的休閒活動、當時流行的文化、離家的衝動…在這樣無盡的漫遊裡,可以深刻留下是甚麼?!或許是讓人需要省思之處。
 
當年,眷村文學及作家朱天文及導演侯孝賢,確實帶給人們一段不小的感動,透過閱讀朱天文的眷村文學作品,漸漸了解關於眷村裡各式人物的生活特色,思考模式等,關於眷村文化─ “環境改變而個人本質不變”的描寫,不需要刻意地花大錢的就能擁有的幸福,以及充滿思鄉與歸返中國的艱苦時代,這些情感的堆積下,造就出是苦澀也是甘甜的回憶…以如今普遍的生活來看當年的時空與文化背景,似乎再也感受不到這款相知相惜、胝手胼足下的深刻滿足…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6K999  https://reurl.cc/Na1xxe   提供
拾趣
對比時代、對應空間
3 4 2 1
「眷村」指台灣自1949年起至1960年代,來自中國大陸各省的中華民國國軍及其眷屬,是國共內戰、國府遷台之後的產物。自五0年代起,北起石門,南至恆春,多數依附於各軍駐地,為身歷烽火流離的戰士們提供遮風蔽雨之處。
 
眷村人的生命歷程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而孳生一種較為強烈的愛國情懷 .語言、生活背景與習慣的不同,為了自我保護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一種較為團結的眷村性格。新竹市政府積極推動閒置國有土地活化,被列為歷史建築、有一個擁有近60年歷史的老眷村─「將軍村」美稱的「金城新村」舊址將蜕變為「將軍村開放圖書資訊園區」。市長林智堅表示:「一座偉大的城市,往往有深厚的歷史感」。第一期工程於2018年11月15日動工,原本預計2019年10月完工。
 
新竹市文化局表示,一期工程以「修舊如舊」、「時代辨識性」和「可復原性」為三大設計原則,內部規劃則採「時代對化」、「空間對應」和「使用靈活」等思考方向,在2019年6月完工的同時,民眾不僅可以看到三棟眷舍變身「生活里院」、「修復館」及「慢食學院」,還有開幕限定的「串門子市集」。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K6K999  提供
取師自然、閱讀土地
9 8 7 6 5
從新竹科學園區的交通動脈「光復南路」左轉步行約10分鐘,三棟小屋靜靜的佇立於金城一路一帶,「將軍村圖書資訊園區」將為新竹市打造不一樣的圖書館風貌。「大地圖書館」為一期工程亮點,不同於一般圖書館形式,以「取師自然、閱讀土地」為概念,透過可食地景、小農市集與生態池,推動食農教育,將軍村未來不只是一座以眷村歷史為主題的圖書館園區,更打造「生活里院」、「慢食學院」社區聚會空間、可食地景,讓園區成為與市民生活緊密連結、充滿在地回憶的社區空間。
 
將軍村原住戶張蘭澄將軍表示,他們全家在民國48年7月搬來金城新村,四代同堂,在這裡住了53年之久,一直到民國102年改建才搬遷,張蘭澄將軍說:「將軍村讓當年顛沛的軍人們開始有「家的感覺」,尤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端出家鄉菜同慶,延伸出專屬的眷村味,孩子們則成群舉燈籠到外頭玩,彼此情感濃厚。」且將軍村為甲級眷舍,獨門獨院外也比一般眷舍寬敞,建坪約22坪,但加上院子有近百坪,有防空洞的家戶更大至200坪,配置上有客廳、餐廳、廚房與浴廁相當完整。
 
市長林智堅表示,將軍村的將領們過去衝鋒陷陣,在第一線捍衛國家,讓下一代生生不息,1958年823砲戰後,國家為照顧將領及其家眷,打造金城新村共有89戶,他上任後僅剩15戶,特別之處在於15戶都是將領之家,依照美軍顧問團宿舍規劃,不僅格局方正且都有庭院,因此他上任後極力保留,一個城市偉大不在於建築物的高度, 「新竹市之所以偉大,在於我們有許多古蹟群」,竹市府計畫讓這些舊建築重新吸引人進來,保存過去的故事!第二期預計將再花費一年半的時間,重新修復其餘12棟老屋,完整保留15棟眷村的紋理,讓將軍村成為新竹地區新指標。

│圖文來源│:https://reurl.cc/Na1xxe  提供
宅樂
好閱。《臺灣的後眷村時代:離散經驗與社會想像的重構》
書
國府1949年撤退臺灣,超過60萬的國軍部隊及其眷屬被集中居住,眷村遂在臺灣社會裡形成很獨特的文化。時代遞變,今日的臺灣,許多眷村面臨拆遷與改建的命運,以往人際關係緊密的眷村人從此風流雲散,眷村文化更是因此雲淡風輕。

本書從「人」與「物」兩個面向,探討臺灣後眷村時代的文化現象。以「人」的面向來看,採用語藝觀點下的敘事理論,輔以後現代及文化地理學中對於「空間」的理論探討,探索「眷村人」—這個離散共同體—在後眷村時代中的敘事想像性、自我認同的建構,以及離散與混雜的概念。以「物」的面向來看,則以各類眷村展示場所呈現的視覺語藝文本為出發點,探討其文本中所欲建構的眷村論述及其與社會想像間的重構關係。著者藉由社群離散經驗、集體社會想像,與眷村文化再現之間的重疊與落差深入探討,期待對於眷村及眷村人—這個正在消逝、卻又被國家權力賦予新意涵的聚落及社群—能夠留存歷史足跡和文化情感。
 
|資訊來源│:https://reurl.cc/vn3Lo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