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美學內文

1
08.Aug
微美學 × 宅日子發現藏在平凡生活的美好,感受宅在家的好日子 2019-08-13
大圖1 大圖2 大圖3 大圖4
保護生態,漂浮式設計
“人類將會殺害大地母親,抑或將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濫用日益成長的技術力量,人類將置大地母親於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導致自我毀滅的放肆的貪欲,人類則能夠使她重返青春,而人類的貪欲正在使偉大母親的生命之果——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價。”---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
 
最近知名建築事務所 BIG(Bjarke Ingels Group)就聯手麻省理工學院海洋工程中心和非營利組織 Oceanix,公佈了一個可容納 10,000 人的〝漂浮城市〞專案,也被聯合國人居署納入了《新城市議程》進行討論。旨在建設離岸城市基礎設施,幫助人們渡過海平面上升的問題 - 以及極端的洪水和風暴。
 
按照計畫,整座漂浮城市面積約為制定一個基於4.5英畝六角形浮島的計劃 ─大約三個半足球場─每個都有300人。這些島嶼中的六個組成了一個圍繞中央開放港口的小村莊,每個島嶼都有一些專門的公共用途,如:醫療,教育,靈性,運動,文化和購物,累計可以容納約 10,800 名居民。設計工程師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S. Bry Sarte提出了一個旨在從天空,海洋甚至空氣中收集水的系統。這意味著收集掉落在浮動城市上的每一滴雨水,使用每個鋪砌的表面和屋頂捕獲水並指向可儲存的地方─這是最理想的水源,因為它不需要能量來收集。第二個水源是海洋。BIG的概念包括浮動城市下方的海水淡化廠。對於浮動城市而言,每個居民都需要有能源預算─這將使每個人都對他們真正需要使用能源的事情三思而後行。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pDnpnr   提供
拾趣
建築,與自然共存
1 2 3 4
在電影《水世界》中,2500 年的地球兩極冰川大量消融,地球成了一片汪洋,人類只能建起浮島在水上生活。隨著目前環境氣候的變遷,以及帶來相關風險的增加,對於當今城市更是造成越來越大的威脅,〝漂浮城市〞或許可以成為應對這一挑戰嶄新的建築模式。無論如何,這也給人類未來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除了遷居地下城,還可能飄在海上、屹立於陸地之上。
 
日本建築公司1-1 Architects在日本愛知縣刈谷市建造了一個漂浮的公寓,建築量體經過結構計算之後,設計於細長的柱子上,在這裡,擁有許多公寓,集中了周邊地區主要汽車製造商的附屬公司,由於離地懸浮式的設計規劃,建築本身僅屬在此處算是佔據最小的空間。建築本身擁有54.4坪的面積,且名為Apartment MK公寓,包括分散的灰色磚砌單元,並配有樓梯間,項目的目的是盡可能高效地使用現場,同時盡量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XXDQQ3  提供
結構,高挑輕盈
9 8 7 6 5
Architects 團隊表示:「另一方面,許多綠色空間和農場留下的綠色土地留給了綠色土地法的發展。業主已經在這個地區生活了很多年,長期以來一直是擁有這個網站和其他許多人的土地所有者,當我們在農村地區建造新公寓時,我們考慮停車位。在這個家庭收入和結婚率很高的地方,每個家庭都有兩個停車場。」 
 
建築團隊提出一種建築方法,以保持生態系統的連續性,並保有綠地、建造車庫的同時,保持對環境的影響。作為滿足該計劃內部和外部因素的理性形式,例如與陽光和鄰近土地的關係,內部空間的結構等。
 
具體來說,建築師試圖打開地面並將陸地生態系統從鄰近的生產綠地區域固定下來,漂浮在空中的每個房間都不能獨立站立,但其結構使得每個居住單元在樓梯間周圍相互支撐,如此遂導致環境連續性導致風和光等的空置尺寸,到相鄰牆壁與相鄰房屋之間的建築距離的後面,並重新打開相鄰建築物之間的空間,由相鄰房屋之間的相鄰符號樹之間的空間創建的連續外部空間,有意識地創建共享關係並放鬆站點邊界。盡可能地減少了落到地面的支柱的數量,並且使支柱像外部花園的種植莖一樣。 建築本身不對稱的形狀將居民的生活與植物、動物生態系統,平等地融合在一起,並和諧的融入周圍的生態系統中…

│圖片來源│:https://reurl.cc/XXDQQ3  提供
宅樂
好閱。《日本當代前衛建築:自然系》
書
「與自然共生並不僅只於建築性能上的追求,在表現上也應該擺脫那種自主性強的、柏拉圖式的幾何形態,轉而追求一種更新的有機性格。」──伊東豊雄

「一直以來,自然與人造都是對立的,建築被視為人造物的典型。我思考著將自然與人造連結在一起的可能性,也就是將『建立自然環境』與『長出人造物』的原理加以結軌。」──平田晃久

「『住在家裡』這件事和『住在大樹裡』是相似的,其有數根分枝,各別的分枝都成為舒服的居場所。那不是完結的房間,而是相互具有關係性的居場所。」──藤本壯介
 
「與自然共生」成為許多日本年輕建築家的創作核心,這可說是一種因應現實處境的演化過程。本書分析的新世代建築家包括:以森林般的建築打破內外分界的藤本壯介、從糾結纏繞表現生物秩序的平田晃久、探索建築嶄新尺度的石上純也,以及訴諸原初人體知覺的大西麻貴。
 
以上四位皆著重於人們與所處環境的關係,但又能以獨特的姿態與自然交往,各自展露不同的創作語彙與有機的建築型態,成為繼「代謝派」與「建築雙雄」之後,日本當代建築最被期待的現在進行式與未來式。

|資訊來源│:https://reurl.cc/yy1Al2